不读源头书,你读过的大部分书算白读了

图片[1] - 不读源头书,你读过的大部分书算白读了 - 书邦人学堂

图片[2] - 不读源头书,你读过的大部分书算白读了 - 书邦人学堂

 

每天打开朋友圈,你或多或少都见过朋友们转发的文章,其中不少文章标题都加上「深度好文」的标签,让你沉迷其中无法自拔。因为你发现读这类文章不仅开阔了眼界,增长了见识,也认为有了别人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,完全不必读书。

可过了一段时间你却迷茫了,看上去每篇文章都说得有道理,即使是相互矛盾的观点,你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。这时你才意识到只有认真读书,读好书,才不至于如此茫然。于是你发奋读书,就如青年苏东坡当年立志一样:「发奋识遍天下字,立志读尽人间书」,你从一年读五十本,一百本,到一年读完三百本。

很快地,你就成为了当地读书小圈子里的名人、大神,每次参加读书会活动你都是最有发言权的;而你偶尔在朋友圈里晒自己读过的书,都引来一片膜拜之声。不过你是否想过自己读过的书,大部分算白读了呢?

我这里说的白读,倒不是说你读书之后没有写读书笔记,也不是读书方法不对,而是你胡乱读书。即使你一年读了1000本,也只是一种平行阅读罢了,意思是你读过的书都是经别人倒手三四次写出来的东西,无论读多少本书都不可能有多大进步。

倘若是这种情况,就说明你读过的书白费了,只是让人看起来很爱读书而已。

比如我认识的一位书友,她像着魔一样地向我安利成甲的《好好学习》和《好好思考》,好似这两本是她的枕边书一样。我问过她这两本书作者的观点主要来自哪里,她说是查理·芒格。我说你为什么不直接读《穷查理宝典》?为什么不读查理·芒格的偶像本杰明·富兰克林的传记以及《穷理查年鉴》?或者去读他推崇的马库斯·西塞罗著作呢?

倘若换成是你,你愿意花大量时间去读满纸都是三四手知识的书吗?这样的书随处可见,你读得越多白读的就越多。不可否认,它有一点点价值,就是帮你总结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,让你误以为它就是世界的真理,实际上拾人牙慧罢了。

还有一些书早已老生常谈,只是把一个三岁小孩都明白的道理换一个角度去说罢了。比如肚子饿了要不要吃东西,这个你闭着眼睛都想明白的道理,可是当一个网红写了一本《当我肚子饿时,我在想什么》的书,你如获至宝,读完了却发现原来作者谈的是肚子饿了想吃东西,这种书不是白读了吗?

因此,读书只有读源头书,才不算白读,正如达芬奇说的:「谁能到泉源去汲水,谁就不会从水壶里取点水喝。」其实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起源,书也不例外。当你读过许多书之后,就知道每本书的作者都有自己的观点,却都是零散的,尤其在看同类书时就有一种「原来那本书的观点和想法出自这里」的感叹。那为什么不直接读另一本呢?

这种操作难度较大,加上人的大脑一向喜欢偷懒,一般人只要找到现成的书就读,或者直接向别人索要书单更省事,不管三七二十之间先买来有书读便好,从来没想过去寻找源头书。其实你想让自己接下来读的书不白读也不难,顺藤摸瓜找到源头书即可。最简单便捷的方式便是直接读中国原籍经典,这也是陈寅恪先生一贯的读书态度。

1912年,陈寅恪从瑞士回国后就拜访了史学大师夏曾佑先生,夏先生在勉励陈寅恪的同时说到自己没有书可读了。当时陈寅恪很是惊讶,怎么可能没有书读了呢?当时他也不好多问,直到几十年之后他才明白原来好书是会读完的。他说:「中国真正的原籍经典(原典)也只不过一百多部,其余的书都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互为引述参照而已。」

确实如此,原籍经典的基础性和原创性,一直影响着几千年来的写作者,后人写的书基本上都摆脱不了这一百多部原典的影响。而谦虚的古人往往述而不作,就像孔子一样,他们认为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无非是重复前人的思想罢了,实在算不上创造,还不如不写。因此这些原籍经典就是中国后代学人思想的源头。

实际上称得上根源性的典籍远没有陈寅格先生说的那么多,加起来不过九本,即「四书五经」: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和《春秋》。按照北大楼宇烈教授的观点,这九本书是了解中国文化内容的源头书。

因为从春秋战国时期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以前,即西学东渐之前的中国人思想,不管是哲学、文学、政治、历史、经济、法律还是农工商领域,人们的价值观和根本理念都深受这九部书的影响,在写文章或辩论引经据典时大部分都不超出这些典籍的范围。

我的意思不是说读书只读「四书五经」,而是用这个例子说明读书优先阅读源头书,它就像倒金字塔一样。一般每个领域只有三五本源头书,有的甚至只有一本,其他书都是从这里延伸开去的,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二手三手乃至四五手知识。只要我们读了源头书之后,就没有再读其他书的必要了。

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而只是看到别人说好的书就去读,就有可能在一个胡同里打转,读得再多也找不到出路,可以说读过的书大部分算白读了。因此在读一本书之前你可以这样问自己:「我在读是不是二三手书?」如果是的话,无论花多少时间都算白读了。

朱熹的观书有感有两句诗:「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」当你不管读哪个领域的书,都像去寻找源头的活水一样读到为数不多的源头书,就发现原来越险峻的地方人越少,你可以独自欣赏那道好风景,毕竟「世之奇伟、瑰怪,非常之观,常在于险远,而人之所罕至焉。」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2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