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邦人 读书笔记 读熊逸的《王阳明:一切心法》有感而发

读熊逸的《王阳明:一切心法》有感而发

如果你以前没有读过王阳明传记,没有读过《传习录》,那么就不要读熊逸的这套《王阳明:一切心法》,否则你便对王阳明及其心学不再有任何兴趣,因为熊逸把他的一生看得太透,硬生生地把一个圣人拉回人间,让人心生失望。

熊逸这套书之所以吸引人,并不是他写得多好,而是他从另一个角度,也就是理性思辨的角度去推敲,让人看到阳明心学的另一面,而不像王阳明的徒子徒孙那样以跪舔的姿势去写。

本书中很多地方都是点到为止,并没有深入细讲,不知道是熊逸本人不愿多说,还是能力有限都不得而知,不过他能够引出一些独特的观点,至少比明朝一哥之类的烂书不知道高明多少倍。

书读完了,我总结出的不外乎这几点:

一、王阳明不是学问家,学说缺少依据,恰好他在军事上立功了,把学说衬托起来而已。毕竟人出名之后讲几句狗屁话都被徒子徒孙们奉为经典。

二、王阳明的成功是偶然,也是必然的,就像我们以历史辩证眼光审视英雄人物一样,总有这么一个人出现。用熊逸的例子,就是随机性。

三、不管是佛教、基督教还是所谓的阳明心学,都是那些需要笃信某一样东西才心安的人内心的选择罢了,如果一头猪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,那么猪就是他的信仰,没有本质的区别。

四、儒家的一些理论,尤其阳明心学,对人到没什么害处,就如壮阳药一样,它可以保证你的健康,至于能不能行它不管,不像对立面的法家,吃药就是让你能行,至于对身体伤害多少它不管。

虽然看起来有些偏激,但是通过我这两年把大部分王阳明相关书籍读过之后,发现不少书根本看不下去,书中含有太多夸张和盲目崇拜的成分,都是教人如何才能过得好混得好,占了别人便宜也不愧疚,完全是一副鸡汤。

这些书不说是毒药,至少把好端端的一个人变成了孔子所说的「乡愿」之人,也就是《论语》原文里的「乡愿,德之贼也。」孟子后来又加以阐发,说这些人是「言不顾行,行不顾言」。

孔子说,他最想结交的是「中道之士」,也就是「中庸」之人,如果找不到就退而求其次,能结交到「狂者」和「狷者」也是好的,前者锐意进取,后者有所不为。他老人家最讨厌的就是那种「乡愿」之人,他认为这些人才是真正贼害道德的人,你想指责他,却挑不出他有什么错,你想骂他,却骂不出个所以然来。

以至于每当我见到有人推荐王阳明的书时,我便认为他是有阴谋或别有用心的。这些人一边学习阳明心学,一边做乡愿,与圣人之道南辕北辙,成了阳奉阴违的两面人。这样的人算是伪君子,不过混得不错,在别人眼里他就是好好先生,旁人挑不出毛病来。尤其这几年来,王阳明心学大热,似乎大有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趋势,也让不少读过几本书的文化人高潮不已。比如有一本《王阳明的五百年》,作者这样呼吁全民学习阳明学:

他对于东亚的民族,你看对日本的明治维新,对于韩国的兴起有这么大的影响,我们回过头来看,难道不应该给我们正在复兴的中华民族带来更的启示吗?如果整个中华民族,特别是小孩子从小就让他们学阳明学的话,我相信中华民族今后的面貌,今后的五百年会有非常大的不同。

而且这个作者还列举了日本管理之圣稻盛和夫做背书。不错,稻盛和夫「敬天爱人」思想的源泉正是阳明心学,不过在他眼里:「良知就是利润」,这无疑是一个反讽。

有人觉得还不够,非要拉历史名人造势,比如为了抬高王阳明心学,编造出诸如「青年毛泽东对《王阳明全集》、《传习录》逐字逐句做批注」,「毛泽东是王阳明心学的实践者」以及「毛泽东能打胜仗是受阳明心学的影响」等等,不知道是出于何种居心。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有一篇文章,叫《请别拉毛泽东为「王阳明热」抬轿》,批判得有理有据。

更让人失望的是,哈佛教授、所谓的新儒家代表杜维明先生竟然大言不惭地断言 21 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!这句话不仅掷地有声,还妄言阳明心学像某传销保健品宣传的那样可以让人起死回生。不过以杜先生的轻浮和肤浅是很难读懂王阳明的,当然我更加读不懂。不过杜先生的话不能信。

在《青年王阳明》序言里,杜先生谈到了陈荣捷老先生劝他放弃英文写作,减少开会、讲学和国际交流,投入三年时间,用中文写一本以考据为基础的学术专书。然后每年发表两篇论文,五年出版一本专著,如此奋斗二十年,必成学问大家

虽然杜先生也知道笔耕凝道,但他还是走了一条所谓讲学的道路,奇怪的是这段话在新版《青年王阳明》里删掉了。后来我们经常看到杜先生每天西装革履地满世界奔波,比当年的孔子周游列国还要忙,一副油头粉面相让人心生厌恶,比起深居简出的余英时差远了,顶多是一个文化投机者或者学术白相人,连余秋雨之流都比他好太多。

说了这么多,我并不是否定阳明心学,它还是有可取之处的,对教育人走上征途有自己的一套体系,比如:

1、立志。做人做事体现人格价值,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。
2、勤学。不管为己为人,都要勤学。
3、改过。做到「吾日三省吾身」。
4、择善。择其善者而从之。

再往大一点的方面说,当我们遇到了人生难题或者困惑时,怎么办?是不是就只能陷入痛苦当中无法自拔?比如你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打拼,当你奋斗了十年却不如人家买套房赚的钱快,更不用说深圳岗厦村那些被征地的农民了,这时你会怀疑人生的意义吗?我曾怀疑过,相信大部分人的生命也在这种攀比中被无意义地消耗了。

后来我遇到了阳明心学,慢慢理解了「心即理」,并努力做好自己,不让自己活在世俗的评价中,它确实可以暂时缓解内心的焦虑和人生的迷茫。这时候摆在我面前的是两条路:一条是向外求,一条是向内求,即所谓的「内圣外王」

向外求,就是努力去闯荡、去追求和发现的新机会,让自己每天保持打鸡血的状态;向内求,就是适时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,回归本心,并及时给内心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。

于是我就每一天努力去充实自己,除了拼命工作,就是锻炼身体,没事就读读书,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,无论是精神状态还是人生态度,都没有多大问题,似乎也没有前几年的焦虑和迷茫了。

就算达不到理想的生活状态,我也不再攀比,内心不再浮躁,还找回了消失已久的安全感。可是我依然无法从「小我」中走出来,我还是放不下许多东西,总是执着于物,这一点从来没有被改变过。说白了,还是人为物累,心为形役

记得小时候,当看到小伙伴们有一个漂亮的书包,就闹着妈妈买一个,见到其他人的陀螺转得久,就闹着爸爸做一个。当有了自己的玩具时,就视为私有财产,容不得任何人拿走,否则一定跟别人打架,因为这些东西已经融入了小我,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随着年纪渐长,手中的玩具又换成了金钱、美女和豪宅,而且胃口越来越大,付出的代价也更大,不是在追求这些东西,就是守住它们,不让别人夺走。日复一日地,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外物中寻找自己认为本来应该有的东西,可惜没有什么是应该有的,于是我们各自迷失在寻找的路上,始终活在痛苦当中。

就算我们时常告诫自己保持平常心,不忘初心,可是我们依然被各种不安所困扰。比如赚到钱了买保健品吃,买高档的护肤品延长青春期,买医疗保险防止金钱散尽……我们一直活在不安当中。

这时才发现,原来阳明心学并不是灵丹妙药,反而不如佛教的说法更能自圆其说,而渗入许多禅学内容的阳明心学也只是一个宗教派别,并不是学术流派。如果用佛教知识来解答以上的人生困惑,更容易找到答案。

用佛教的话说就是:「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」,即我们熟悉的「缘起性空」。意思是说一切都是不存在的,存在的东西都是其他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,而且总在不断地变化当中,不会永恒存在。

比如一座山,山是不存在的,它只是由许多石头、泥土和植物堆积而成,为了方便指代,就暂时称它做山。而一场暴风雨过后,泥土流失,石头脱落,它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,倘若遇上大地震,可能瞬间消失,山也就不存在了。

其实我们所追求的东西也是一样的,很多东西本来就不存在,只是我们人为地赋予了它一定的意义,并强加给它诸多功能,于是一样东西就变成了人人争夺的对象,却没有人真正想过它是否对自己真的有用,可还是穷其一生去追逐,就算争到了又如何,最后才发现它像钻石和水的悖论一样,注定我们所追求的只是一场空。

而你日思夜想的美女也是如此。你白天满脑子都是她的身影,晚上睡觉前多看几次她的照片才肯入睡,甚至睡梦中还梦见她,让你相思成灾,痛苦不堪。

可是美女并不存在,她只是由多个部位组成的,并且在不断变化之中,你今天再见她之时,已经不是前几天的她了。她的指甲长了很多,她有了黑眼圈,她瘦了,至少她的容颜老于昨晚,而你日日思念的那个她根本不存在。

如果你相信自己的感觉,你也明显感觉到她对你的态度大不如前了,你心目中的那个她只会渐行渐远,到最后也是「本来无一物」。

如果再往下深究,不管是佛教还是阳明心学,就都有牵强附会的地方。不过要指出阳明心学的理论缺陷也不难,比如我们常说的「知行合一」。

这个知的前提必须是善的,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善念才能做好事,对别人才有帮助,至少不会伤及他人;倘若不能保证行必善,人就容易干坏事,而且做坏事的成本更低,即所谓的坏心办坏事

再比如道德的动力不明问题,界限太模糊。一个人做事若没有动力,不管是外在奖励还是内在驱动,他都动力不明时,知不一定能行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「好心不办事」,看起来没什么危害,也没什么好处。更具体的内容不再展开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年第三期的《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两个理论缺陷》一文。

不过话又说回来,许多人推崇王阳明,无非是想借王的名号往自己脸上贴金罢了,他们即使读完王阳明全部书籍,也悟不出什么道理来。有的人明明读不下去却死撑着,只想有一天别人谈起阳明心学时插上两句话,以表明自己也是王阳明的教徒,借此拉近彼此的距离。

而这些人的脸皮往往比别人要厚,因为王阳明的学问可以说是狂者之学、勇者之学,只有天性勇敢,不在乎别人说什么的人,才能学得进去。

毕竟人们信仰某一样东西,都是为了寻求心理安慰,这样人生才能过得幸福,至于笃信的内容并不是最要紧的,因为幸福是一个纯粹主观意义上的东西,就如一个在外人看来受苦受累,做牛做马的奴隶,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,也可以是幸福的。

但你不要误会,这种幸福感不一定跟内心的自由有关,而是一种归属感。试想一下,如果解放了全部奴隶,让他恢复自由,这时候他一定惊慌失措,因为没有了奴隶主这个靠山,他活不下去,心里也空荡荡的,毫无幸福感。于是他拒绝这种自由,一心想回到奴隶主身边,任其剥削压榨,反而找到了幸福感。

阳明心学就是这样一种东西,跟奴隶主无异,也跟宗教派别一模一样,和学术根本沾不上边。只要稍微理性一些的人,一定对阳明心学嗤之以鼻,或者说很难攻克他们的心。

相反,那些较为感性的人,尤其对确定性、对归属感有强烈渴望的人,就很容易接受这种心灵鸡汤。如果你不相信,就多留意身边那些开口闭口谈王阳明的人的德行,他们一贯的做派一定让你很无语。

本文为书邦人官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hubangren.com/343.html

作者: 韦海生

书邦人创始人,职业读书人,读书方法研究者。微博:@韦海生
下一篇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47-7488-7590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info@shubangren.com

每周一至周六 9:00-18:00 上班
微信好友
       添加请备注:书邦人

添加请备注:书邦人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